沉著面對川普關稅戰的經貿挑戰

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課徵32%之對等關稅,在全世界所有國家中,台灣對美的貿易順差排名第四高,而在川普政府眼中,「台灣對美國商品課徵的進口關稅是64%(其實不是關稅64%,而是貿易順差率64%)」,因此對等的課徵一半的關稅,也就是32%。這個64%的關稅,其實並不是真的64%,而是台灣對美貿易順差率達到64%,就是順差額除以出口額達到64%。大家普遍的印象,都是台灣課徵的關稅並沒有這麼高,這是正確的。川普政府認為,一定是有很多非關稅貿易壁壘,以及匯率操弄,才會造成貿易逆差,這貿易逆差率,就相當於台灣對美國課徵美國這麼高的關稅。這種算法,很是弔詭,但川普政府真的這樣解釋。就是根本沒有64%關稅這件事,而是我們對於美國有64%的順差(美國對台灣有64%逆差)。

照片為AI生成
照片為AI生成


為了保護台灣產業以及農業,我們確實對於某些產品課徵高關稅,例如汽車,例如健康食品,也採行了一些非關稅措施,以保護台灣的農業。例如要求豬肉需要標示產地以及對於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限制,以及2010年立法院在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中,直接禁止牛內臟不得進口。最後的結果,就是台灣對美國順差64%,才導致這樣換算出64%的關稅。

在美國課徵的關稅的列表中,台灣雖被列為第四位,但並不是關稅最高的第四位,而是貿易逆差最高的第四位,這點是很大的不同。我們被課徵32%,確實是很高,但面對這個變局,應該要沈著面對,朝野不要立刻陷入口水戰,也不要貿然採取報復措施,而是要理性面對。台灣產品要在美國市場競爭,要看的是各國輸美產品關稅對比,舉例來說,中國將被課徵34%。這還不包含先前額外課徵的20%,因此中國的關稅將來到54%。比台灣還高上22%,也就是說除非中國產品成本低於台灣22%,否則台灣產品將比中國產品更具有競爭力。

鄰近國家中,日本被課徵24%關稅,韓國被課徵25%,美韓在2007簽訂自由貿易協定,美日在2020年簽訂貿易協定,因此日韓兩國的輸美產品關稅本來就比台灣還低,過去台灣產品關稅較日韓為高的情況下仍去有競爭力,在新的關稅架構下,台灣商品能否與日韓產品競爭,值得觀察。

鄰近國家被美國課徵的關稅,是台灣產品是否仍有競爭力的關鍵,台灣傳統製造業的可能競爭對手越南被課徵46%關稅,泰國被課徵36%關稅,印尼被課徵32%關稅,越南與泰國被課徵的關稅都比台灣高,印尼則與台灣相同。在分析關稅對於台灣產品的影響時,務必冷靜看待這些數字。

我們當然不希望被課徵關稅,但面對變局,應該要冷靜面對,而非反射性的用朝野對抗的方式來看待所有問題。舉例來說,之前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,在野黨直接用謾罵的方式攻擊政府,這次美國公布關稅措施,又有攻擊者直接在第一時間主張台積電應該中止在美國投資,這都是非常意氣用事的說法。因為這次的關稅措施,直接說明了半導體不會被課徵對等關稅,這對半導體產業來說,似乎暫時鬆了口氣。如果當時台積電沒有擴大到美國投資,很可能這次的對等關稅,就會包括半導體。

面對美國的對等關稅,口水謾罵無助於解決問題,我們應當沉著應對,也思考看看,我們的進口關稅有調整空間嗎?我們真的要施行那麼多的非關稅障礙嗎?我們真的要繼續禁止美國牛內臟進口嗎?真的要強制所有餐廳都標示牛肉、豬肉產地嗎?這些都需要冷靜的討論。如果全民覺得這些都是必要的,產業就要一起承擔較高的美國關稅。如果全民覺得有些可以調整,那要如何調整?怎麼調整?都需要大家一起尋求共識。

(原文另一精簡版本刊登於自由時報,https://talk.ltn.com.tw/article/paper/1700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