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,是我們共同的家
美麗的國度
台灣,是一座四面環海、風景秀麗的島嶼,擁有壯麗的山川、湛藍的海岸與多樣的自然生態。從壯觀的太魯閣峽谷,到恬靜的日月潭湖光水色,從東部海岸的曠野風情,到西部平原的人文風貌,台灣的每一處土地都蘊含著無數動人的故事。這片土地,雖不大,卻孕育了無數熱愛家園、堅韌不拔的人民。
多元的民族組成:南島語族、荷蘭、西班牙、明清、日本、中國各省、新住民台灣
台灣這片土地雖不廣袤,卻孕育了無數熱愛家園、堅韌不拔的人民。無論祖先何時抵達、來自何方,每一位台灣人心中都懷抱著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情感。
南島語族
多元文化的歷史脈絡,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之一。我們的先民中,有些是數千年來便世居於此的南島語族原住民族,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建立部落、發展文化,並曾形成傳說中的十一個原住民政權:大肚王國、大龜文王國、斯卡羅王國、卑南王朝、淡水及雞籠王國、卡貝蘭灣王國、虎尾壟王國、瑪家王國、龜崙族國、土庫德卡與普卡爾王國等,是最早與台灣結下深厚連結的族群。
荷蘭、西班牙
十七世紀,荷蘭與西班牙的探險者與殖民者自歐洲遠道而來,短暫統治台灣部分地區,留下歷史與文化的印記。雖然多數人最終離去,部分人選擇留下,與當地居民通婚,其後代也成為台灣社會的一部分。
明清
明代後期,因氣候變遷導致的生存壓力,來自福建與廣東的大批漢人移民湧入台灣,披荊斬棘、開墾荒野,建立村落與市鎮。鄭成功及其子鄭經曾在台灣西南部建立東寧王國,實施統治。隨後清朝攻佔台灣,實行有限度的移民政策,允許男性漢人遷入,卻禁止女性同行,促使來台男性多與原住民女性通婚,族群融合進一步形塑出嶄新的台灣社會結構。
日本
1895年,清朝因甲午戰爭敗於日本,將台灣作為賠款割讓,台灣進入長達半世紀的日治時期。日本政府推動現代化建設,建立鐵路、醫療與教育體系,對台灣社會留下深遠影響,並有部分日本人長期居留。
中國各省移民
1945年二戰結束後,根據《舊金山和約》,日本放棄對台灣及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。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,而隨著國共內戰的局勢發展,國民黨政權撤離中國大陸,大批來自中國各省的民眾隨之遷台,帶來多元語言與文化,並與本地社會逐漸融合,為台灣的文化多樣性增添新篇章。
新住民
進入二十一世紀,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,來自中國、東南亞與歐美等地的新住民因跨國婚姻與就業等因素落腳台灣,逐漸融入在地生活,成為台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無論是南島語族、荷蘭移民、西班牙移民、日本移民、明清移民、中國各省移民、新住民,共同組成了台灣人,儘管我們的祖先不同,但我們已經融合成為台灣人的一部分,深切熱愛這片土地。

多元交織下的台灣共同體
當代的台灣,是多元文化長期交織、融合的成果。從南島語族原住民的開端,到歷經歐洲殖民、漢人移墾、清領、日治與戰後遷徙,每一段歷史都為這片土地注入不同的文化基因。今日的我們,承載著這些多重身份與歷史記憶,共同構築出一個包容、多元且充滿韌性的社會。正因為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脈絡與歷史經驗,台灣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展現獨特性,持續前行、勇敢迎向未來。
台灣的熱愛
我們以及我們的祖先,或為生計,或因戰亂,或為夢想,因各種不同的理由從不同的地方來到台灣。然而,不論來自何方,最終都選擇以台灣為家,深耕這片土地,為下一代打下基礎。我們的共同點,是熱愛台灣,我們都希望這個國家能夠和平繁榮,永續發展。
舉世矚目的台灣
然而,現今的台灣正處於歷史的重要關口。一方面,我們擁有舉世矚目的科技實力,尤其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產業,不僅支撐全球電子供應鏈,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創新能量與產業實力。台灣的工程技術、研發能量與人才培育,早已在國際間建立起良好的聲譽,成為我們的驕傲與競爭力所在。
面臨未來的挑戰
另一方面,台海周邊局勢日趨複雜,區域安全受到全球高度關注。國際間的經貿與地緣政治結構快速變動,對台灣既是挑戰,也是機會。美中之間的科技競爭、全球供應鏈的重組、以及區域經濟整合的進程,都迫使我們必須快速調整腳步,審慎因應。
前瞻的未來
在這樣的背景下,我們必須以更寬廣的視野與堅定的信念,來思考國家的未來。這不是任何單一群體可以獨自完成的任務,而是全體國民需要共同努力、彼此合作的挑戰。我們要尊重歷史、理解差異、包容多元,也要勇於創新、開拓思維、團結向前。
我們需要各行各業的智慧激盪,不論是科學技術、教育文化、醫療照護、藝術創作,還是經濟政策與外交戰略,每一個領域都關乎國家的整體發展。唯有集結全民的心力與腦力,我們才能在變動的世界中穩健前行,持續推動台灣向上提升。
我們的未來,不僅是一份希望,也是一份責任。我們深信,只要我們懷抱共同信念,珍惜這塊土地、信任彼此、勇於面對挑戰,台灣就一定能在全球的浪潮中站穩腳步,開創屬於我們的新時代。台灣這個美麗的島嶼,將繼續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光芒。